上海股票配资平台贺龙提议将他的军衔提升至中将
1955年大授衔:三位一野将领军衔大幅提升的背后
1955年秋季,为了表彰那些在中国革命和新中国成立过程中作出巨大贡献的将领,人民解放军举行了历史上首次的大授衔仪式。这次授衔的依据主要是军官的资历、职务和战功,同时也考虑了军队内部的山头平衡。因此,超过一千位将帅被授予了军衔。而在这一批授衔的将领中,一野的三位将领的军衔都被提升了,他们分别是谁?他们军衔提升的原因又是什么呢?
在解放战争时期,各大野战军中,一野的条件最为艰苦。最初,西北野战军的兵力仅有两万多人,而其他野战军如东北民主联军、二野、三野以及华北野战军的兵力都远远超过了一野。特别是东北的精锐部队,几乎是各抗日根据地的精兵强将,实力强大。而一野面临的不仅有胡宗南的中央军,还有马家军的彪悍骑兵。更为困难的是,西北黄土高原地区贫瘠,资源有限,无法供养过多的部队,这导致一野兵力的扩充一直处于困难状态。直到华北野战军的两个兵团调入一野,彭德怀才得以充实兵力。在这次大授衔时,作为条件最为艰难的部队之一,一野获得了一定的补偿,三位将领的军衔都得到了提升。
展开剩余74%首先,杨秀山的军衔提升最为显著。原本应授少将的他,最终被授予了中将军衔。杨秀山15岁便投身革命,16岁加入红军,红军时期他曾担任师副政委。抗日战争爆发后,他进入八路军120师,担任旅副政委,并在战争中屡次立功。抗战胜利后,他继续投身解放战争,担任副军长。新中国成立后,杨秀山进入军事院校深造,并留校任教。大授衔时,杨秀山担任军事师范学校校长,属副军级职务。1952年定级时,他的军衔为副军级,按理来说应该授予少将,但西南军区的贺龙认为杨秀山的红军战功突出,伤病较多,应该得到更高的军衔。因此,贺龙提议将他的军衔提升至中将。
为什么贺龙如此坚定地认为杨秀山应授中将呢?原因在于他在红军时期立下了赫赫战功,且多次负伤,伤痛至今未愈。特别是在板栗园战斗中,时任团政委的杨秀山带领部队成功攻坚,并在战斗中右腿负伤,14块弹片始终未能取出。长征期间,杨秀山在六甲与敌军激烈作战,头部受重伤,7块弹片未能取出,长年困扰着他头痛的症状。新中国成立后,杨秀山身上的21块弹片始终未能取出,因此被评为二等乙级残疾。正是考虑到这些历史贡献与伤痛,贺龙认为杨秀山应该被授予中将军衔,最后这一提议得以通过。
第二位被提升的将领是贺炳炎。原本被拟授中将的他,最终被授予了上将军衔。贺炳炎16岁便加入红军,长期跟随贺龙征战,是红二方面军中最为勇猛的将领之一。在红军时期,贺炳炎曾担任红五师师长,在八路军时期,他成为358旅副旅长,解放战争时,他担任一野第一军军长。新中国成立后,贺炳炎曾担任西南军区副司令。在1952年定级时,他被定为准兵团级,按理来说应该授予中将。但在1955年大授衔时,贺炳炎的情况有所不同。原本拟授上将的名额需要削减,贺龙得知情况后,提出贺炳炎应当作为红二军团的代表,由中将升格为上将。
为什么贺炳炎能获此待遇?这与他在红军时期的贡献密切相关。红二军团在湘鄂西根据地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是红二方面军的重要力量。为了确保红二军团在大授衔中的地位,贺炳炎成为了唯一一位从准兵团级升格为上将的将领。
第三位被提升的将领是许光达,原本应授上将的他最终被授予了大将军衔。许光达的红军经历同样充满传奇。作为红军时期的师长,许光达在1932年的战斗中负伤,伤势严重,甚至被送往苏联治疗,直到1937年冬才回国,缺席了许多重要战役。八路军时期,他担任了120师独立第2旅的旅长,而在解放战争中,他则担任了一野第2兵团司令。在1952年定级时,他被定为正兵团级,按理来说应该授予上将。
然而,考虑到山头平衡的因素,特别是红二方面军的需要,许光达被认为应当被授予大将军衔。1955年,大将名额由15人减少至10人,最终,许光达凭借红二军团和120师的代表性,获得了大将的军衔。
这三位一野的将领之所以能获得高授的待遇,不仅仅是由于他们的资历和职务,更重要的是他们在红军时期立下的赫赫战功以及为革命所做出的牺牲。这也充分反映了1955年大授衔时,除了军事资历外,山头平衡和历史贡献同样被考虑的重要因素。
发布于:天津市股票配资公司排名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
- 上一篇:在线股票配资具有耐高温、耐腐蚀、高强度等特点
- 下一篇:没有了